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2264|回复: 8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中医教你如何自测体内的湿气

  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12-13 19:01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导语:现在的人,吃肉吃得太多,吃的食物里有污染,运动量少,身体阴盛阳虚,湿邪内郁,所以大便无法正常。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?中医里讲,脾虚则便溏,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,现在以肉食为主了,长期这样,伤害的是脾胃。所以,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,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。  一、湿气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,是万病之源
+ _1 y: s1 X! U! \4 N9 t1 \6 h! u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$ Z1 ^" h, w) ^3 N
湿气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
  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“六淫邪气”中,中医最怕湿邪。/ b7 s$ g9 u7 |% }3 U
 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。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,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。
2 e5 T" h4 I" b, F# m3 ~ 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,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,如果气候干燥,不管怎么冷,人都还是能接受的,但如果湿气重,人就很难受了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,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,寒湿袭人。' r/ \8 t( u& C& [! i$ q4 o
 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,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,有热又湿,让人喘不过气来,明显不如烈日当空、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。  {+ R! r( |6 o- l" g
 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,驱风很容易,但一旦成了风湿,就往往是慢性疾病,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。湿气在皮下,就形成肥胖,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。( @2 u& [0 L& |2 J# I) U! U% n
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2-13 19:03 | 只看该作者
 二、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! c4 }6 x. ]/ E! c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+ V7 N# o! F4 o$ T" I
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
  1、起床时:看感觉9 K4 o( j1 v" y! s
 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,头发昏,打不起精神来,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,浑身不清爽,人也懒得动,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。
8 t1 S1 S, `9 f/ g  2、如厕时:看大便4 o7 g% d5 Z  O0 d2 I" k) A( i2 q
  清晨方便后,可以观察一下大便。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,一箱水还冲不净。不方便观察马桶的,也可以观察手纸,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,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,(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)也说明体内有湿了。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。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,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。体内有湿的情况下,大便的颜色发青,溏软不成形,(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,很多人都有)总有排不净的感觉。时间长了,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,则百病丛生。/ X& G4 s9 O6 ]1 H7 G8 O
  3、洗漱时:看舌苔
/ u' \- e* s  f2 A0 ]; [* [8 P 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,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,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。“舌为心之苗,又为脾之外候”,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。
4 O& I" Z9 d& u7 d" X8 P2 m! T 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,舌面有一层舌苔,薄白而清静,干湿适中,不滑不燥。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,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。如果舌苔白厚,看起来滑而湿润,则说明体内有寒;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、发黄发腻,则说明体内有湿热;如果舌质赤红无苔,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。
' t3 b2 N1 z+ t( ]  _* \6 `- u9 c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2-13 19:08 | 只看该作者
 2、拔罐去湿很方便1 o# w( E& W! B, E) Y! _/ b7 O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# Y4 c; D: e( \
拔罐去湿很方便
 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,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、疏通经络、祛除瘀滞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、拔毒泻热,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解除疲劳、增强体质的功能,从而达到扶正祛邪,治愈疾病的目的。而且拔罐相对操作方便,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,祛除湿气
7 b7 c, N0 d; ]4 q" k% |& |  提醒: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。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,更应留心下列事项:
; K* T! v2 }8 A  不要直接睡地板。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。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。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。减少吹空调的时间。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,水分摄取要适量。, p3 l# l* K0 ^* ]* s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2-13 19:06 | 只看该作者
 三、中医教你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
8 @: t  f1 z* p2 ]* ]7 J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. I; W$ ~% ]1 c6 b. X& \
中医教你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
 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,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。如何对付湿邪,祛除湿邪呢?
4 Y) T, {& g8 {% R* l# `. T& V. f  1、薏米红小豆粥加减去湿气
9 G3 ~+ P- o" u  (1)薏米红小豆粥:在中医看来,肥胖也好,水肿也好,都意味着体内有湿,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,滞留在体细胞之间,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。水肿如此,肥胖也是如此,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。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,也就能消肿。所以,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,而实践证明,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,既能减肥,又不伤身体。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,效果尤其好。1 @# [/ ?, y& n) p. v0 d+ R
  (2)薏米红小豆粥+桂圆、大枣:适合体质偏寒的人,有温补效果;同时也适合平日思虑伤神、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,往往脸上没有血色,精神也不够充沛,甚至心悸、贪睡,感觉头重如裹,心中空虚的人。1 H: O- J: R+ f1 Q' b1 ~' ~, \" H
  (3)薏米红小豆粥+莲子、百合:适合失眠、体内也有明显湿腻感觉的人。( \) P6 S# ^- X/ D0 O% E3 H; G7 {
  (4)红小豆粥+姜片、大枣、红糖:适合痛经的女性朋友,把薏米去掉,熬的赤小豆汤,暖小腹、缓解疼痛。  v# |, ~! @( I" h1 @' R5 B
  (5)薏米红小豆粥+生白芍、生甘草:适合关节疼痛的朋友,化阴养血除痹。5 y; d% v* |* h" P& e) J8 q
  (6)薏米赤小豆汤洗脸:适合容易出现烦躁失眠,或者脸上起红疹、痘痘的年轻人,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、湿热内扰所致,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,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。
: j+ H2 o' h* {" I1 c  (7)薏米红小豆粥+生姜:适合着凉感冒,或是体内有寒,胃中寒痛,食欲不佳的人。注意,生姜不可多放,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。
, Y+ A3 N2 Q$ w( Q  (8)薏米红小豆粥+碎黄豆,用熬出来的汤泡脚:脚气病,是典型的湿热下注,效果也不错。( p+ D/ m5 ]' @: @, Q& z) n
  (9)薏米红小豆粥+生梨去皮去核切块:适合咳嗽的人,润肺、化痰、止咳。. C+ S) ]: x( l7 `+ ^$ Z
 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,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0 d" V1 E$ l* Z8 W  `  忌讳:切忌加入大米一同熬煮,容易抵消掉去湿功效。0 {5 x" o2 t8 Z/ v9 L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#
发表于 2011-12-13 19:13 | 只看该作者
好帖学习了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#
发表于 2011-12-13 20:10 | 只看该作者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7#
发表于 2011-12-13 20:55 | 只看该作者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#
发表于 2011-12-14 04:40 | 只看该作者
学习了,谢谢你的帖子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9#
发表于 2011-12-24 22:42 | 只看该作者
感谢白鲨王版主。学习拜读长学问。

cnzhanzhang (5)gg.gif (9.29 KB, 下载次数: 91)

cnzhanzhang (5)gg.gif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- ( ICP12013697-2 ) 11010802026271

GMT+8, 2025-4-21 14:18 , Processed in 0.035491 second(s), 13 queries , Gzip On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